教学周

门户系统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VPN 邮箱 图书馆 EN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简介

黄克智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

黄克智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原本硕实验班)开办于2008年,是南昌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创办最早、探索纵深、成效显著的理工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也是江西省第一批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黄克智院士是世界著名的力学科学家、我国工程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板壳力学、断裂力学、塑性力学、微纳米力学、页岩水力压裂等领域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他曾成功破解压力容器工程设计的世界难题,形成国际领先的设计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力学专业人才,其中包括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被尊称为“大先生”。他先后荣获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人民教师奖章,并获得首届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黄克智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融合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力学等基础学科,汇聚全校优势资源,协同相关学科学院,对标国家基础学科“拔尖计划”,秉持创新教育理念,突出理工学科交叉与科教融合特色,因材施教,实行精英教育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志存高远、基础宽厚、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的未来一流领军人才。

秉承“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个性发展、协同育人”的育人理念,推行“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潜质与探索精神。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互通集成”,夯实学生宽厚的数理基础和扎实的多学科专业知识;实施科教融合的导师制,体现因材施教、科教融合、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开展名师主导的小班研讨式教学,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互动;拓展多渠道、高资助的国际教育项目,拓宽学生全球视野和学术眼界。

自设立以来,实验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南昌大学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入选江西省教改试点项目,并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4年,相关教改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以实验班为基础申报的“南昌大学物理学(含理论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江西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创办17年来,实验班育人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极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子。截至目前,已培养出418名优秀毕业生,其中95%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包括多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和985高校的教授。学生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700余人次,2016级杨陈凯同学荣获2020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仅92人获此殊荣)。尤为突出的是,在校本科生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30多篇,多人以第一作者在《JACS》、《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已有两位毕业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充分展现了该班学生卓越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国学实验班

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创办于2009年,是南昌大学第一个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国学实验班以“融旧开新,再续华夏人文慧命;敬德尊圣,重铸炎黄民族心魂”为学术宗旨;以“融贯经史子,汇通文史哲,涵化中西东,参究天地人”为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国学基础、深厚人文情怀、高度社会责任的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国学实验班经过近十五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实行三个机制、探索三种模式、培养三种能力”的培养模式,创建了有鲜明特色的文史哲交叉融合培养国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中国传统学术基本元典为主,以黄侃先生所说的那二十几部书为基础,即经部的《十三经》外加《说文》与《广韵》,史部的"前四史",子部的《老子》、《庄子》、《荀子》,集部里面的《楚辞》、《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再加上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等,再辅以精选的西学经典、印度经典为基础课程。同时设置中国古典艺术类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如中国绘画、中国书法、曲学、太极拳等,以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陶冶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操。

国学实验班人才培养效果现已得到国内一流高校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教改项目《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高教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举办的第四届“历下论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全国遴选出15篇优秀论文,其中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校友共有7位校友论文入选。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首届"励耘史学论坛",国学实验班在校4位同学论文入选,入选人数居各高校前列。

2009-2020级国学实验班荣获国家级奖项52人次,省级163人次,本科生97%以上推免至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读博率约20%左右。

三、综合实验班

综合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于2014年开办,秉承“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品学兼优”的育人理念,依托全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强、人文素质好、数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鲜明个性特点和较强创新精神的各行各业的未来精英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国内外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实验班实施“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及专业意向,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课程选择空间,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并在导师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选用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创造到国(境)内外大学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开办博雅讲坛、导师沙龙、海智启航等学术前沿讲座,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实验班实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实验班组建导师库,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行书院制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居住在际銮书院,实施“四自”教育,培养学生文理兼容的知识底蕴及跨学科素养与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自觉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籍实行书院专门管理,实行完全学分制,根据学生修读课程、毕业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方向确定毕业专业,达到相应专业毕业和学位要求的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014年成立至今,综合实验班学生累计已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13人次(其中国家级及以上奖励521人次);立项科研训练项目19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8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28篇,赴英国、美国等参与长、短期交流访学项目247人次;已毕业八届学生,其中80%以上的学生赴国(境)内外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四、人工智能实验班

南昌大学人工智能实验班,是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依托全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创办,于2019年首届开班。秉承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品学兼优、个性发展的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学生高考成绩、综合素质、学科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行、强实践”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构建政府与产业引导下的多学科交叉、教学融合实践、学校结合企业、双创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熟悉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知识,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未来有潜力成长为国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实验班坚持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综合管理模式。在理工一部范围内选用教学科研水平高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和组成导师库。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独角兽企业的优质师资、实验平台及“三实”教学模式(即实例分析、实境训练、实战检验),将核心课程、自主学习、交互式教学、知识应用、学习评估、创新应用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人工智能学习计划,进入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训练,进入实训基地参与人工智能项目研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性学习能力。实验班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学术或企业专家学者参与课程授课、作学术报告、开办讲坛及学术沙龙等学术前沿讲座,加强国内外及校企间学生交流访问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人工智能实验班现有毕业生126人,其中70%前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985、211以上一流院校深造,更是涌现出了2024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本科生仅15人)获得者高颂扬等优秀学生。人工智能实验班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近年实验班学生获得国家(际)级奖项超100项,省级及院校级近50项;以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SCI/EI高水平期刊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8项(授权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项。

五、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

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是由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江风益院士牵头规划,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善创新、会营销、懂管理”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为目标;依托省内唯一“国家一流学科(发光新材料技术)”以及多个相关“国家一流专业”,合力打造的“理工基础-高端制造-管理营销”中华日晷式特色实验班。

实验班自设精炼系列课程,由多名教学标兵组成明星团队保障授课质量,其配套教材获“十四五”省级规划教材,同时在校内首开高端仪器实训课程,教学设备均值不低于500万元,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我校未来技术学院支持下,学生就读期间可自选国家级科研团队,并通过进入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生物工程药物及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流科研平台进行沉浸式学习,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打破常规、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同时,依据学生兴趣特长,为每位学生规划个性化发展路径,引领学生成为能推动“中国创造”的科技领军人才。

2020级和2021级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的58名学生在科技导师计划实施期间,参与发表SCI论文43篇,其中高质量一区论文25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首届毕业生获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国家奖学金、国际互联网+总决赛金奖等诸多荣誉;国家级奖项获奖率与保研清北中科院比例均在我校理工科班级中位居前列。

六、临床卓越创新实验班

为深化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顺应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医学人才培养需求,2020年12月南昌大学成立了以办学源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创办人何焕奎先生为名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焕奎书院,并开设临床医学创新实验班。2025年,据医学院创新改革方案,将自2012年始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纳入焕奎书院进行统一管理,临床卓越医生班与临床医学创新实验班合并升级为临床卓越创新实验班。

临床卓越创新实验班采取责任教授负责制,建设基础和临床相互融通的卓越医师教学团队,以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为专业课主线,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实施“三制”特色化培养(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三化”精英式管理(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三融合”协同育人(医文/医理/医工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截至目前,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SCI学术论文近300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3.1);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60人次(其中国家级及以上奖励86人次);立项科研训练项目1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9项);获批专利25项(其中第一发明人8项);赴香港、澳门等参与交流访学项目113人次。

焕奎书院将继续秉承“德高医精 守正创新”的办学精神,实施以“强身心、厚基础、精技能、重创新、铸情怀、成大医”为核心的“五维一体”教育教学体系,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融思想引领、学习学术、交流研讨、文体艺术为一体的育人环境,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堪当“健康中国”建设大任的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七、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

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创办于2020年,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担任实验班名誉班主任。实验班依托南昌大学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优质教研资源,以南昌大学际銮书院人才培养制度优势为支撑,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载体,秉承“科教融合、知成一体”的办学理念,坚持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培养,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管理模式,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

实验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学生高考成绩、综合素质、学科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理想与责任担当、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求实创新与知成一体等综合素养突出,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与数理基础、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经济学拔尖人才。

实验班充分利用各类学科资源、社会资源,强化学生学术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扎实推进经济学“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实验班持续彰显育人成效,已毕业的学生免试推荐至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2025届毕业生升学率高达95%(19/20)。学生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在《Cities》《Energy Economics》《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获“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奖励70余项。

八、稀土实验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南昌大学于2020年从国家稀土战略高度设立稀土实验班,面向稀土高端化、高值化应用目标,培养满足稀土高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端拔尖创新人才。

稀土实验班依托南昌大学在稀土科学技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多学科交叉发展优势,通过构建跨学院跨专业学科的稀土研究院一流科研平台和面向稀土重点研发单位和头部企业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着力打造集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稀土实验班设“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两个专业。在校领导和教务处、际銮书院的指导下,由化学化工学院直接管理。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稀土研究院院长李永绣教授担任责任教授。其特色有:

国家目标,国际视野。稀土实验班实行本-硕-博贯通的稀土拔尖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大部分毕业学生免试推荐到国内外稀土优势学科和研发平台,以及南昌大学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面向国际稀土竞争格局,重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素养的高层次企业管理和创新领军人才,为凸显国家稀土战略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培养新生力量。

学科交叉,专业融通。课程体系体现学科交叉、产教协同。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和稀土平台课,强化数理化和工科宽厚基础,打造特色专业核心课和生产实践实习环节;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突出稀土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特征,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产业技能。

因材施教,科教融合。设置《科学训练》课程和项目,实行一对一导师指导,配备良好实验条件,引导学生低年级开展科研训练,培养研究创新能力,满足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发展要求;聘请稀土领域和行业精英来校讲学,倡导名师小班研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构建多层次交流平台,活跃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

国际教育,滚动发展。依托南昌大学丰富学术资源,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实施国际化教育计划,资助学生出国研修,延展学生国际化视域,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灵活实行滚动退出机制,在前4个学期,接受学生自愿退出申请,同时也对不适应稀土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实行淘汰滚动制。根据退出人数,及时择优增补相应数量的学生,保持实验班优秀,激励学生潜心向学。

九、中微实验班

为了攻克高端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助力江西省构建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半导体微观加工设备等为重点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南昌大学联合中微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建了南昌大学智能物联与微观加工产业学院(简称产业学院),并于2022年获批江西省首批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深入贯彻“需求引领、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工科建设理念,探索并优化政、校、企三方合作资源,南昌大学与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基于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决定设立“南昌大学中微实验班”。该实验班聚焦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核心半导体制造设备及其应用技术领域,协同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扎实掌握半导体制造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半导体高端制造行业领军人才。

中微实验班于2023年首届开班招生,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分制、项目制的综合管理模式,依托全校和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半导体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鲜明专业特点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未来半导体精英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服务半导体智能产业转化升级。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设置紧扣产业需求、体现行业前沿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教中产、产中教”为手段,运用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进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与团队学习。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推进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相融合,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以中微公司等为主要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顶岗工程训练以及创新研究的主场地。实验班前期进行基础性培养,后期进行专业分流,可选专业分别为电子信息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高年级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训练,或者进入实训基地参与半导体有关项目研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性学习能力。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半导体领域学术或企业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开办讲坛及学术沙龙等学术前沿讲座,加强国内外及校企间学生交流访问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前瞻性视野和跨界合作能力。



 

附件【附件4.1 南昌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2012—2023届毕业生去向.docx
附件【附件4. 2际銮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