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李芳 通讯员刘琳)“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身为南昌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教授,杨柏云已经为兰花倾注了二十九年的教研时光,谈起杨老师,便绕不开“兰”。
时递清香入讲堂
“需要背吗?不需要。”上百人的教室里,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一位幽默风趣的长者,一方神奇的植物学天地。信手拈来的生活点滴是他课堂上最生动的教学案例。讲到裸子植物时,杨老师举着从楼下折来的一段松枝走下讲台,让同学们触摸枝条、仔细观察,把书本上的知识具象化。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照本宣科,有的只是精简的板书、有趣的故事、系统的总结。
学生们跟随杨老师得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成长的力量。学生小刘临近毕业时因家人遭遇网络诈骗损失了几十万元,不仅生活费没了着落,学习状态也大受影响。杨老师得知此事后一方面联系学院领导积极帮扶,另一方面自掏腰包给小刘提供了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经过学院领导和杨老师的共同努力,小刘在2019年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图1:杨柏云和学生在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
野外实践、到一线去是教学研究的不二法门,而在带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杨老师还有个坚持了十几年的传统项目——组织学生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之外的教学育人同样重要。通过发挥井冈山这些红色资源宝库的作用,思政课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不求闻达只烟霞
出于对兰科植物的热爱,从寒窗苦读到教书育人,杨老师一直把兰科植物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经过三十年的艰难探索,杨老师终于在井冈山密林中发现了大黄花虾脊兰的踪迹。杨老师兴奋不已的将标本带回实验室,立刻开展人工繁殖的实验。历经上千次人工繁殖的实验,杨老师和他的团队终于建立起了大黄花虾脊兰的高效繁殖体系,还找到了一种与大黄花虾脊兰高度匹配的共生真菌。但是,这还远不是终点。特殊的传粉昆虫种群和共生真菌生态系统的重建,这都是恢复野生种群数量要面对的难题。兰科植物的保育,涉及资源调查、繁殖和野外回归等多个方面。他总是对学生强调,“做实验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而支撑他耐住寂寞的秘诀,就是“把兴趣喜好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这位深爱兰花的“君子”凭借着所爱所求,甘于在兰科植物研究一线奉献了近三十年光阴,而未来也不会停歇。
图2:杨柏云拍摄的兰花照片合集(部分)
写得芝兰满幅春
1998年九江决堤,洪流卷走了早稻,久久不退。
根据马铃薯脱毒种群繁衍的经验,杨老师提出了“以薯代稻”的设想。
思想工作和技术培训是推广马铃薯种植的基础。凡是受灾县,杨老师带领团队一一走访。当地农民不信任,杨老师便陪着农民到田地里探查,举办培训班。交通困难,夜里去往下一个县的大巴车是杨老师唯一的床铺。最终,杨老师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农民的自救问题,在99年春天,他获得了江西省“最受农民欢迎奖”。
除了田野,中小学的课堂也是杨老师挥洒汗水的天地。
近2年,杨老师组织同事们开展了七十多场科普报告,听讲的学生多达两万人。
讲座不仅是杨老师分享自然之美的舞台,也是孩子们向生物界前辈学习的良机。杨老师一一解答孩子的问题,并给予鼓励。时常还会遇到向他请教深奥问题的孩子,这让杨老师不禁感慨“植物学研究的未来很让人放心!”
图3:杨柏云在实验室
兰香多为清浅幽远,正如杨老师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兰性不与群芳争艳,正如杨老师淡泊自守不为世俗所扰,潜心研究二十九载;兰身观赏与药用兼得,正如杨老师既为中小学生树立榜样又为灾民传授实用技术,服务社会惠泽他人。杨老师便是一株兰,德才兼备,在植物学领域展现着自己的卓越风采。
原文链接:http://www.jxxw.com.cn/index.php/welcome/show_news?id=124813151&type=1
编 辑:陈臆安
责任编辑:刘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