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2004年,李占炳第一次跨入南昌大学的校园,作为前湖新校区第二批学子,他满怀向往与期待。2021年,李占炳端坐在百年校庆的会场里,作为一名教龄七年的青年教师,他充满理想与热忱。十七年里,变的是阅历,不变的是他对南昌大学的热爱。
图一:李占炳(左二)参加学校百年校庆留影
给学生一个榜样:以身作则,勇往直前
给学生一个榜样,李占炳不愿唱高调,而是用行动感染学生。在他眼中,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就是认真备课、好好上课。因此课前,他会不厌其烦地翻阅四五个版本的教材,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用“吊胃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他会问“一个怎么样的人”和“怎么样的一个人”有什么区别。学生们往往会被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吸引,而他上课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风格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图二:李占炳在讲授“五彩缤纷的世界语言”
李占炳也遇到过困难:初上讲台时他对“现代汉语”的讲授深浅常常拿捏不住。不敢讲得太深奥,怕大家听不懂,也不敢讲得太浅显,怕大家没兴趣。进退维谷时,李占炳决定回归学生的身份,去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学习,还坚持看相关的课程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渐入佳境,连续8次获得授课优秀奖(含提名奖),并先后获得“江西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等奖项。
给学生一份自信:潜移默化、含英咀华
“学文无用”似乎是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看法。同为中文系的学子,李占炳很能理解学生们的想法。他经常告诉学生们:“文学,学的是思考问题的条理性、深度性和解决问题的大方法,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升华。”不仅如此,李占炳在课堂上更是言传身教,他会咬文嚼字地讲解“我父亲”和“我的父亲”的区别;他会让学生充当决策者,讨论“是否要恢复繁体字”。让学生们在一个个例子中,慢慢领悟语言学的魅力。
图三:李占炳在讲授“语言共性与个性”
就业问题是中文学子的“老大难”。曾经作为班导的李占炳,更是手把手地带学生们“上路”。杨淳恺是李占炳带的18级研究生,在他对未来就业感到焦虑的时候,李占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老师当时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工作机会和岗位,让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够遇见这样一个老师。”
给学生一份动力:对症下药、刚柔并济
李占炳每日的固定工作是删除微信信息。“删微信是为了检查有没有学生的问题被遗漏了,收不到回复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工作八年来,李占炳坚持每天花1个小时回答学生在微信上的问题,相当于免费加班2920个小时,多工作121天。可李占炳究竟是如何激起学生们这么大的求知欲呢?
因为他抓住了学生不敢提问的根源——怕老师觉得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我告诉学生,简单的问题只会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是教学相长的,不要有太多顾虑。”这样朴实的话,却让更多学生敢于请教问题。求知态度被认真对待,提出问题被耐心回复,一颗温和包容的心让师生共同进步。
图四:李占炳在和学生谈心
除此之外,李占炳还“刚柔并济”,他建议学生在日常中锻炼表达能力,语言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同时,李占炳也会帮学生拉紧弦,“像大一的孩子,我会问为什么现在就选择自我放纵,放弃保研的机会,让他们有压力。”在一松一弛的引导中,学生再次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七年求学,近八年教学,李占炳带给学生们的,不只是一个榜样、一份自信和一股动力,更是多年如一日的激情与干劲和对三尺之地的爱与坚守。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我的使命就是,学校交给我的学生,我要教好;学校交给我的课程,我要上好;学校交给我的事,我要做好。”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又是一个秋天,又是一段新的征程,灯起灯灭,寒来暑往间,他仍在那里,譬如香樟,默默守望……
原文链接:http://www.jxxw.com.cn/index.php/welcome/show_news?id=124800129&type=1
编 辑:张顺凯
责任编辑:程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