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编者按:6月2日,《光明日报》公众号以《四位江西“大先生”纵论人才培养与创新》为题,报道我校四位校友“大先生”出席南昌大学京津冀校企联论坛之《院士江西力量:教育人才科技升级之路》圆桌论坛,畅谈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道。详情如下:
一所大学的校友联谊活动,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风貌?
南昌大学北京校友会给出的答案是,邀请热情关心和亲身参与高校改革发展的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坐在一起,给校友们带来一场“头脑风暴”。
不久前,南昌大学北京校友会换届暨校友联谊对话活动在京举行。整场活动“学术味儿”十足,由《企业如何把握疫情修复后的机会》《科技融资:拥抱技术变革与资本时代》等五场重磅学术对话活动组成。
其中,最受校友们期待的“压轴好戏”,当属《院士江西力量:教育人才科技升级之路》深度对话。
在南昌大学党委和该校北京校友会主要负责人的亲自邀请推动下,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郑泉水等四位与江西省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南昌大学改革发展息息相关的“大先生”走上讲台,纵论人才培养与创新。
“不能让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在陈晔光院士看来,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更进一步是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创新拔尖人才和在校学生培养并重,旨在让所有学生都能拥有真才实学。陈晔光院士介绍,南昌大学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中,将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遵循人才成长和学科发展规律,加强人才引育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成才平台,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出更多贡献。
在LED照明世界里,南昌大学教授江风益与他的科研团队孜孜以求十余年,开创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第三条技术路线,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科技领航背后,江风益院士对于人才培养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六个一”工程,即“一套必修课程、一系列实验技能、一种模拟仿真方法、一种ppt演讲技巧、一件发明专利、一篇有新意的毕业论文”。江风益院士表示,创新人才培养既要科研过硬,更要有专业通俗输出技术科研的能力。
“今天,看到这么多校友,都是各行各业的骨干。这充分说明,江西人是能干的,南大人也是能干的。”在活动现场,谢维和教授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进行了深刻论述。谢维和教授认为,人才的成长需要坚守、需要自信,特别是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除了要学会做事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葆有家国情怀,做好人生选择。
十余年间,郑泉水院士创办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本硕实验班”,又担任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近年来,郑泉水院士应母校之邀,围绕南昌大学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全新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深度研究,为打造富有江西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高地作出一系列重要探索。郑泉水院士强调,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机制,应充分关注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高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人才培养路径。
南昌大学校友、中国传媒大学知名教授王晓红主持对话活动,向在京校友讲述了四位江西“大先生”成长的故事。
与会的南昌大学在京校友纷纷表示,这样的校友联谊活动有深度、干货满、接地气,期待母校更继续用知识为广大校友“充电”,真正把一所大学的校友联谊机制塑造得清清爽爽,充满书香气、文化味。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n7Gupefq-T3YDzG4Ri-IA
编 辑:程慧萍
责任编辑:涂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