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门户系统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VPN 邮箱 图书馆 EN

南大新闻

首页 / 南大新闻 / 正文

【战疫情】一线战疫日记

作者:第一附属医院时间:2020-02-24
摄影 单位 第一附属医院
  

战疫日记一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

作者: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 唐建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光

一座城市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大抵是因为那里有我念念不忘的青春和挥之不去的那些人。

算起来离开武汉,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已经九年了。2019年,我来了武汉四次,讲课、学习、手术、交流。原以为多年未见的同窗相聚,总该是在热热闹闹的聚会上,去严老幺吃豆皮,去雪松路上啃虾子、撸串,去西北湖喝茶,去知音号看表演,大家天南海北聊个尽兴,共同回顾学生时代的糗事笑闹一场。

在同济医学院的五年,协和医院的五年,这些回忆至今让我都不想更换的“航空路13号”的身份证。

而我却从没想过,我真正的回归武汉,会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和故人成为并肩抗疫的战友。

年前,从同学那儿知道了疫情情况,武汉同学们甚至连骨科、皮肤科、肿瘤科的都在抗疫一线。准备了大半年的赴日学习交流的行程,原定于2月1号出发。这时候,我推迟了行程,也毫不犹豫地向喻本桐主任请缨:“我曾经在武汉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学习、工作了十年,现在,我想过去帮忙,和我的同学一起并肩作战。”

2月12日,终于接到了医院的电话,那一刻,更多的是紧张和兴奋,心中的同济、协和情结,终于得以释放。

不用收拾行李,我那准备好了带去东京的箱子可以原原本本的带到武汉。那天,我立马给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外事部的老师回了一封邮件,告诉他们明天我将去武汉,同我的战友一起,抗击新冠肺炎。

日本友人和教授们对我的行为非常赞赏,十分佩服我的勇气。而我的回答是:“我没有那么伟大,我也不是英雄,也说不出壮志凌云的豪言壮语。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作为医务工作者和一个真正的男人,就是害怕也依然要勇敢地冲上去。”

他们回给我的邮件中写到:“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建医生加油,中国加油!”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也为我开通了“特殊通道”,表示“待你平安归来,随时欢迎你的到来,务必保重!待疫情结束,再来日本,再来东京。”

同时,他们也为中国祈福,为患者祈福,为医生祈福。

时隔十年,不长不短,可从未想过以这种方式,血液相通于我的母校。十年前的我,懵懂于她,历练于她。十年后的我,成熟于她,倾情于她,感恩于她!

来武汉快半个月了,由于疫情的管控措施,和老师们、老同学们还没有见过面。

局势一天天的在好转,待疫情结束,我希望大家都好好的,我们同济011的同学们,能够共饮庆功酒,去看看这座城市的繁华,平安。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们是逆行者,也都是追光者。

惟愿人间烟火处,所耀之地皆平安。

待到山花烂漫时,看万家灯火未迟。


战疫日记二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

作者: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 谢晓娜

2020年,一个雪花与泪雨纷飞的春天;一个注定彪炳史册的春天;一个苦难与热血纵横的春天。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接到援助武汉通知后,火速集结了一支由141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国家医疗队出征驰援武汉。而我,是其中的一员,是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一员,而我的后方有着强大的后援团。

2月22日,对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天,是我的生日,从没想过自己会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生日。一大早被一条条信息震醒,收到来自家人、亲人、同学、朋友的生日祝福,还有来自医院同科室主任、护长及各同事姐妹精心录制的生日祝福视频,一句句关心问候的话语,一段段深情的祝福告白,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深切嘱咐,看完视频自己早已哭成了泪人,瞬间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他们的用心,他们的祝福话语,让我在这个“生病”了的武汉,看到了风华模样,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强大团队跟我一起在奋战。

中午吃完饭,突然听到门铃“叮咚”,收到了我们团队小伙伴精心准备的蛋糕,在这个特殊时期,小伙伴排除万难,为我送上生日蛋糕,点亮蜡烛的那一刻,点亮希望,点亮疫情灰暗笼罩下的一束光亮,这是特殊春天里的温暖。

援助武汉护理第八组,是来自不同科室的兄弟姐妹组成的队伍,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团结在一起,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团结在一起,在武汉抗击疫情的这段日子里,我们有困难一起抗,有挫折一起担,有希望一起奔,同心戮力、生死守望。

对着蛋糕,闭上眼睛,默默的许下生日愿望:祝福武汉,祝福中国,愿这场疾病与灾难成为岁月的尘埃,人类再没有这样的绝望与黑暗。愿我们每一个都能胜利早日平安回家,一起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看见彼此最美的样子。




编    辑:李欣蕾

责任编辑:涂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