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清晨七点,青山湖校区的操场上已经陆续有人前来锻炼身体。戴着黑框眼镜,留着平头,衣着朴素的聂少平这时已经结束晨跑。回家吃过早饭后,他便骑着电动车来到学校,穿上白色实验服,一头扎进实验室,直到天黑才回家。
廿载光阴,初心未染
1978年8月,聂少平出生于江西丰城的一个农村家庭,凭借着从小吃苦耐劳、学习认真的优良品质,他于1997年顺利考入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他对于食品复杂碳水化合物这方面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份兴趣在此后二十余年的岁月中浓缩成短短一句话——始于选择,成于坚持,久于热爱,并忠于研究本身。
科研没有坦途。二十余载的科研时光里,聂少平所攻克的难关早已数不清,但令他印象深刻的困难仍然是他读博期间的一次实验经历:分离均一性茶多糖。茶多糖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普遍存在于茶叶之中,
但其成分复杂,实验步骤冗长,分离难度大,所以需要参与人员二十四小时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每一项细微变化。脱脂、抽滤、离心分离、透析、醇沉……哪怕出现一个疏忽,整个实验都可能前功尽弃。为此,聂少平和其他成员每天三班倒,累了就躺在实验室的凳子上睡——这样的日子,他们熬了一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成功分离纯化得到了均一性茶多糖。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聂少平都会为多年前成功那一刻的欢欣而动容不已。
图:聂少平正在进行实验
在食品领域的潜心研究中,聂少平一直在推动自己的课题研究与江西当地产品、产业有机结合,让自己的研究能够为江西作出实际贡献。譬如聂少平及其团队深入研究江西赣州黑灵芝多糖,向消费者证实了江西本土黑灵芝的保健功效,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大放光彩。黑灵芝种植加工成为当地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利民产业,为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做出了贡献。
面对如今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矛盾,聂少平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普通百姓能够参与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督,有更强烈的安全感、获得感。期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是聂少平坚持在食品领域日复一日工作的重要动力。
春风化雨,以身树人
除了潜心科研的学者、学院发展的推动者双重身份之外,聂少平更是一名立德树人的师者。
在教学的二十多年间,聂少平一直是学生们眼中的“伯乐”。“不用关门,我的门永远对学生打开。”聂少平十分重视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帮助学生学到更多、变得更好。1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何姓同学在选择保研前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带着对于前路的迷茫和对科研的不解,她前去拜访聂少平。当时聂少平刚从食堂打饭回来,之后两人在办公室聊了许久,近一个小时的谈话让何同学获益匪浅。那份早已冷掉的饭聂少平甚至来不及吃上一口,便匆忙与何同学告别,前去准备下午会议所需的材料。“我只是学院里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生,而院长却愿意帮我那么多。”从教学指导到学生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他好像永远在岗位,永远在学生身边。
聂少平认为一个理想的老师就应该胸怀理想,不断挑战,而且要善于合作。而这个“合作”也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教学多年,在师生关系上,聂少平一直强调:要平等地看待学生,以赞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老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的,只有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教育环境。”聂少平目光诚恳。
图:聂少平为本科生答疑
近年来,南昌大学食品学科影响力节节攀升,是南昌大学乃至全省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
这是一代又一代像聂少平一样的学科领军人用心血灌注的结果。
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聂少平用自己的年华为它增色,生动地诠释着何为“立德树人”。做事先做人,立学先立德——这是他用二十余年的青春为这四个大字作出的鲜明注解。
原文链接:
http://www.jxxw.com.cn/index.php/welcome/show_news?id=124824655&type=1
编 辑:吴凤成
责任编辑:李红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