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时,勉励科研工作者:“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这个新兴产业大有可为,我对你们寄予厚望。”
六年来,该中心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在半导体发光材料技术新方向,形成了国际优势和中国长板。
“以前尽管取得了一些突破,也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但那还属于并跑水平。这6年的技术突破,真正使我们处于领先、领跑地位,这是最大的进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风益自豪地说。
2015年,南昌大学与晶能光电、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技术,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举摘下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些成绩在江风益看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基于蓝光LED加荧光粉的照明技术路线,还只是一种过渡性技术方案。”江风益说,“从很早开始,我们就在努力攻关黄光、绿光LED,致力于将无需荧光粉的LED照明变成现实。”
在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发光,少发热”这几个字十分醒目。对此,他解释说:“对发光二极管而言,要想多发光就必须少发热,这样电光转换效率才高。同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要吃得了苦,吃得了亏。”
“江老师一直是团队的‘灵魂人物’。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人,他都是我们的榜样。”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绪告诉记者,在申报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时,在署名问题上,江风益既考虑了历史贡献,又考虑了现实情况,充分彰显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的品质。“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二等奖单项授奖人数不超过6人。有两位老师先后离开了团队。但是江老师充分考虑到这两位老师为研究成果作出的贡献,仍然在团队名单里将他们的名字署上。不光如此,每每争取到课题立项后,江老师总是将课题分给年轻教师完成,让他们锻炼成长。”
2017年,江风益教授团队研发的高光效黄光LED制造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光电转换功率效率达21-30%,流明效率130-180lm/W,并以此获得2017年度“全球半导体照明年度新闻奖”。
“硅基金黄光LED”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高光效LED照明实现在健康照明、国防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成果产业化形成的全产业链带动产值约200亿元。
“硅基金黄光LED”技术正是由南昌大学江风益院士技术团队研发,发光效率达26.7%,远高于国外公开报道的最高水平9.63%,解决了国际上七彩色LED缺高效黄光的问题,并在全球首次推出了金黄光色调、纯LED路灯,既有传统路灯暖色调的优点,又有荧光型LED路灯高光效的长处,还节省了稀土资源,开拓了LED照明新方向。
“南昌大学的江教授开发出了高效能的黄光LED,我们非常惊讶!以前没有人成功过,这次真的成功了,硅基黄光的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我认为在LED领域,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发明,有非常大的价值。”2019年7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蓝光之父”中村修二教授在首届世界半导体照明产业论坛上对江风益团队的研究成果不吝褒奖。2019年11月,经中村修二教授推荐,江风益获得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授予的“全球半导体照明突出贡献奖”。
“从事研究到最后产业化取得成功,这里面有个专业名词叫做跨越‘达尔文之海’的鸿沟,选方向要坚持既顶天也要立地的原则,所谓的‘顶天’就是要有创新性,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别人没有做好的事,一旦做好了就是‘顶天’;‘立地’就是研究能落地,能变成产品带动产业发展,能为人类的健康照明作出贡献。”江风益表示,他们始终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
正是这种“顶天立地”的坚定信念,促使江风益带领团队在发光材料的研究中一次又一次作出艰难而又正确的决定。
近年来,江风益带领中心团队先后突破了高光效黄光、绿光、红光、金黄光LED材料与芯片制造技术和LED材料高端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其中高光效黄光LED技术的突破,解决了“黄光鸿沟”这一困扰业界50多年的世界难题,并不断刷新自身保持的世界纪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新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从装备制造、到材料生长、到芯片制备、再到器件应用等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形成了LED新技术国际优势和中国长板,开创了纯LED健康照明技术新方向,有力推动了具有重大节能减排价值的LED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南昌光谷”建设作出了贡献。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Fj462CVWJOVXI4XdUYe6Q
编 辑:吴凤成
责任编辑:涂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