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汪清林
上海疫情发生后,江西省援沪医疗队千余名队员迅速驰援上海,4月7日起正式接管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3、N4、N5舱共计4500张床位。其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江西省人民医院、抚州队共同接管了N3舱1500张床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队员在做好舱内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牢记以人为本,悉心、细心、暖心地为舱内患者提供更多人文关怀和服务。
关爱老幼群体
方舱医院聚集数千名患者,时间久了难免出现种种不适。参加过援鄂医疗队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曹英有经验,在疫情中,“一老一小”心理最为脆弱,也最需要关注。所以在接手N3舱后,作为护理组组长的她首先带着队员们了解舱内的孩子和老人,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舱内收治了数十名学龄儿童,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学习环境,曹英带着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走遍方舱医院的每个角落,终于找到一个相对独立、离病区较远的场所。“这里采光好、很安静,且四周有隔板围挡,各方面都比较合适学习。”曹英带领团队将这里改造为孩子们的“临时教室”。
说干就干,队员们立即将房间清理出来,并申请搬运了一些桌椅,安排专人对该区域进行消杀,仅用4小时,方舱教室便布置好了,大家将其取名为“爱沪课堂”。至此,N3舱的孩子们有了专门的学习场所,课余还会开设“健康讲堂”,由医疗队员为孩子们讲授健康科普知识,并开展各种互动游戏。
点滴服务暖人心
4月13日至15日,N3舱迎来江西省援沪医疗队接管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入院——1100名患者出院和600名新患者入院,工作量一时激增。然而忙碌的工作,并没有让医疗队队员们放松对工作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正是由于队员们对工作的专注、细心,以至于点滴之举都被患者们牢记在心。
“不仅是给我身体上,更多是精神上带来了帮助,有如此强大又有爱的专家支持……”这是一名患者出院前一天写给医疗队队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李明的感谢信中的原话。4月3日,一名妈妈带着11岁的女儿入住方舱,13日女儿符合出院标准,顺利出舱回家,孩子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思念以及对病情的焦虑不安,使她整天闷闷不乐、寝食难安,甚至出现了身体不适。李明和队友们的出现,给这位母亲服下了“定心丸”。解释病理、查询数据、情绪开导……在大家的帮助下,她情绪逐渐好转、身体也在慢慢康复。
精神生活更充实
“大家好,我是党史讲解员王雨涵,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回到1933年4月的瑞金沙洲坝村,讲一讲‘红井’的故事。”4月20日下午,N3舱里热闹不已,一场以“党史进方舱 守牢红色根脉”为主题的“趣味讲党史”活动在这里开展,医护人员用生动的语言和充沛的感情将一个个党史故事娓娓道来。
“我们刚进方舱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患者都躺在床上,情绪状态不太好。其实,轻症、无症状患者从体力上、心态上都需要一些社会活动和交往。”江西省援沪医疗队一队队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金国强表示,队员们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各自发挥特长策划活动,让方舱内充满浓浓的爱意。
除了开展“趣味讲党史”活动,南昌大学一附院的队员们还在方舱内开展了“书法之美”“我有‘画’说”“传唱红色经典”“心愿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深受患者好评。
原文链接: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2-05/10/content_5412_6106781.htm
编 辑:曾 雪
责任编辑:吴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