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门户系统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VPN 邮箱 图书馆 EN

首页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六个一”破“唯论文”

作者:时间:2023-05-25
摄影 单位
  

e75a1c1d54da458d888c31f8bbf8a8ce.jpg

一、改革背景

长期以来,众多研究生选题以“是否能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为目的,跟风扎堆现象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深化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研究生学业评价不再与发表论文简单挂钩,建立了多元化评价体系,提升研究生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改革举措

自1997年获批建立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工程中心就树立面向行业需求、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从师生与企业合作、到成果转化到企业、到学科自身办企业、再到将研究生教育植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历经20多年的摸索,形成了“六个一”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了以“新”和“实”为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为破“唯论文”作了前瞻性实践,相关理论文章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理论视野栏目发表,研究生教学成果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当年度唯一)。

(一)明确“六个一”标准

“六个一”是指:一套必修课程、一种仿真方法、一系列实验技能、一种演讲能力、一件发明专利(博士生三件)和一篇有新意的毕业/学位论文,涵盖了毕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其中,一套必修课程是指完成规定最低学分所需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夯实理论基础;一种仿真方法是指学会一种仿真软件,增强分析和设计能力;一系列实验技能是指实训LED全产业链相关实验技能,全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一种演讲能力是指图文并茂的PPT制作和“看图识字”通俗易懂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件发明专利是指结合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申请一件发明专利,提高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篇有新意的毕业/学位论文是指论文必须体现出一个“新”字,可以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结构、新思想、新见解、新应用、新功能、新路线、新方案、新成效”中之一。

(二)构建新课程体系

跳出学科看行业,将工程中心研究方向按LED产业链分工,划分为“九大板块”(装备制造、材料生长、分析表征、芯片工艺、装备应用、产线管理、厂务安全、专利标准、市场发展),建立研究生实训基地,涵盖行业上中下游产业主要仪器设备和中试生产线,各环节开设培训课程,设立通用课程“培训导师组”和各大板块“课题导师组”。培训期间,学生接受培训导师组的集体指导;培训合格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点进入“九大板块”之一确定课题任务,接受所在板块课题导师组的集体指导。同时,在工程中心内部专门成立了专利部门,开设专利培训课程。添置商用半导体器件模拟仿真软件,增设了《半导体器件数值仿真》的培训课程。

(三)强化过程性评价

制订学位申请基本要求,修满学校规定的基本课程学分和工程中心规定的全产业培训学分;作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6次,硕士研究生3次以上;撰写技术报告,博士研究生10份,硕士研究生5份;申请发明专利,博士研究生3件,硕士研究生1件。建立研究生月报制度,研究生总结当月的工作情况,由导师评分,根据评分浮动发放研究生补助津贴(系数正常为1,可以从0到2浮动)。

(四)健全奖项评价体系

一是围绕“六个一”设立单项奖,获奖者每人获得工程中心提供的一定数额奖金。有优秀学员奖,奖励技能培训中的优秀学员;优秀报告奖,奖励排名前20%的报告人(每周组织学术报告会,由全体研究生评分);优秀专利奖,奖励有技术和产业价值的发明,奖金上不封顶;优秀仿真奖,奖励在机理分析和器件优化设计方面提出新观点、新见解的仿真工作;技术贡献奖,奖励对技术提升有实际贡献者,奖金上不封顶;优秀学位论文奖,根据创新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优美度的标准,评选奖励优秀学位论文获得者。

二是围绕“六个一”建立综合类奖项的评审办法,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省奖学金和晶能奖学金等;评分项包括:综合表现,平时的月报得分,占比10%;必修课程的考试成绩,占比10%;全产业培训中的得分,占比10%;所作学术报告的平均得分,占比10%;组织会评,同时对发明专利(10%)、理论模拟工作(10%)和技术贡献(40%)进行评分,总占比60%。专家在会评时的评分准则是: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即“九大板块”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要能找到一个“新”字,对技术创新或产品创造有实际成效,都被认为是技术贡献。

三、改革成效

“六个一”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研究生遵从“六个一”培养目标的内在驱动力,显著提高了研究生服务产业经济的能力,为工程中心该学科方向自立自强培养了一批理念相近、能吃苦、能坐冷板凳、能瞄准一个方向持续深耕的“土人才”。他们在读期间的实质贡献与毕业后的继续反哺,促成了该学科方向自成体系的创新驱动发展生态。

一是师生共同体创造出了一条不同于国外半导体发光技术的新路线,提出新理论,成功研制新设备,发明新材料和新器件,实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光在同一种材料上的创新创造,形成了国际独特优势和中国长板,有效解决了困扰业界50多年的世界性难题,从基础研究做到了产业化。所在单位因此被M国列入实体清单。系列成果获得了诺奖得主中村修二教授的高度评价。

二是师生共同体成果每年直接和间接带动了超两百亿元的产业发展,推出了自主可控的上百种高新产品,推动了具有重大节能减排价值的LED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是众多研究生在读期间为科技创新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突破了众多单元科学技术。其中,2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9人次获省科技一等奖;1人作为第一导师指导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121个国家和地区参赛、215个金奖中的总冠军)。毕业研究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这几年,工程中心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100%;2022届硕士毕业生人均offer数4.15个,平均签约薪酬高于同类专业同学。

四、可推广的经验

(一)推行“跳出学科看行业”的研究生选题导向

跳出学科看行业,所有“新课题”和“新问题”都要求从市场需求出发,满足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既可以是面向未来的、突变式的、“高、大、上”的基础科技问题,如提出新理论、发现新机理、技术新发明等;也可以是立足当前、渐变式的、与目前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技术或工程应用问题,如降低成本、提高良率、应用产品设计和制造等。

(二)围绕全产业链,构架新的课程体系

减少过度专业化的专业课程,根据产业链的实际需求,结合大学拥有的多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设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课程体系,对研究生进行全产业链培训,学习内容包括设备和工艺、原理和实操等,为研究生将书本知识过渡到实际应用提供条件。

(三)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激励和考核措施

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设立单项奖和综合奖(包括国奖、省奖等),鼓励研究生朝着培养目标方向努力。同时,建立学生月报和考核制度作为过程性评价手段,月报得分与每月助研津贴挂钩,实行津贴、补助浮动发放办法,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Wsal80jBYFDLO3UFo29-A

编    辑:杨  凡

责任编辑:曾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