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门户系统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VPN 邮箱 图书馆 EN

首页

首页 / 南大人物 / 正文

【师说师行】周云倩:砺能笃行 做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老师

作者:曲佳莉、莫羽菲、刘怡嘉、谢丹阳、夏惠容时间:2024-05-22
摄影 单位

春晖指路、镌刻光阴,朝阳不息、步履不停。她深耕教育沃土,二十年如一日,她心怀母校叮咛,点亮传承之灯,她担当师者风范,续写爱的长诗,她向下扎根,向上托举学生梦想。她是南昌大学第二届“十大优秀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周云倩教授,让我们一同领略师者风采和智慧。

为学:如行云流水,日进不已

2002年,周云倩作为新入学的硕士生赶到南昌大学报到,此时的她怎么也料想不到3年后,她将留在母校任教。更料想不到十余年后,自己会亲眼见证并全身心投入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跳跃式发展。不过一切似乎又有迹可循:读硕3年,她独立发表学术论文9篇,2篇为CSSCI期刊。更令人惊讶的是,入校仅5个月,她的独著论文便出现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之上。

一位当时任教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真的很少见到这样肯努力的女生。3年后她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此后,她在学术道路上开始孜孜探求。

探求所带来的收获,不仅仅是她的业绩积累,更拓展了她的研究方向跨度和学科跨度。

“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研究确实不成熟。但仔细一想,所有的研究都是一种知识和能力获取的过程。”她时常跟学生讲,“过去只是你经历的一种印迹,既不必以此为傲,亦不必过于藏拙”。

硕士毕业后仅3年,她深刻地意识到新闻学与政治学的密切关系,毅然决定跨专业攻读政治学博士。仅用3年时间,在完成学校既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在兼顾学习和家庭的情况下,她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这在非定向博士生中并不多见。

为拓宽学术视野,2012年周云倩申请公派留学,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资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研修。

再又3年,2014年周云倩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敏锐的视角从情绪方面关注社会风险,2020年该项目顺利结题并获评优秀。结项当年,她即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项目,该项目迄今仍为江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唯一一项,填补了该类别的历史性空白,目前也是南昌大学英语语种的唯一立项项目。

学生曾经问她:“短短几年间您主持两项国家课题,7次获得省级社科和教学成果奖,还要承担行政工作……您如何规划好时间?”周云倩笑着说,“管理工作占掉了的时间,就用牺牲休息时间补吧”。一位学生在毕业致谢中道出:印象中老师似乎只有过年那一两天才会放松休息。多年的努力,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成果,更是得到社会多方认可,周云倩成功入选赣鄱俊才文化领军人才。

为师:让学生的优秀被看见

“言少行多”,是周云倩的性格。周云倩即便是在真情流露的毕业论文致谢中,依然是干净利落:

硕士论文致谢中她这样写道,“导师的才学和视野令我仰止,导师为人处世的豁达和必要的坚守让我受益终身”;而她博士论文的致谢也是寥寥数语,“于一名学生而言,遇得在名校向大师问学的机缘,无疑是人生的一种厚幸和一份珍贵的财富。”

在每位研究生心目中,自己的学校都是名校,自己的导师都是大师,所不同的仅是导师如何对待学生。周云倩常说“自己点滴的成长,离不开我的两位导师”:硕导是她学术起步的启蒙老师,手把手教诲;毕业多年,博导还会在千里之外时常问及自己的情况……

多年后,这份传承化为她的带生标准:“做我的研究生不能只求混个毕业。”在她的团队中,博士生、硕士生和优秀的本科生凝聚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团队成员似乎进入一个学术沙龙,常常就一个学术问题各自发表看法,自由讨论。“学无前后,达者为师”,周云倩鼓励学生们打破学历的藩篱,“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各有专长。”有的本科生在软件使用方面比较有天赋,甚至可以教教团队中的硕士生;有的博士生在数据分析方面比较厉害,有的团队同学外语水平高,有的同学思辨研究更加擅长……,周云倩会根据同学们的特长与性格,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项目里面进行一些实操训练,如课题调研、文献综述撰写等等。不论是在与学生开组会中,还是师生的学习交流微信群里,她会巧妙地让同学成长的一面被大家看见,用“榜样的力量”营造出团队内部“见贤思齐、见后思帮”的氛围。在她的鞭策与激励下,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不甘落后。

然而,她的指导并非简单地对学生提要求。“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回忆起一些温馨片段和场景,多年后这样的场景和片段会必将成为我人生历练的力量来源。”她指导的博士毕业生动情地说,“不论哪个时间点发稿子给老师,她总是能给我最及时的反馈。老师要么刚下课,一边吃饭一边帮我改论文,要么深夜凌晨她还在帮我梳理框架。”在读的硕士生同学用“自己的大姑”来形容周老师,“很为每一个学生着想,又真诚又负责。没有架子,也从不给学生任何压力”。

在另一位同学的眼里,“导师严厉与温柔兼顾:在学术上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定期召开组会;在生活上对我们却十分温柔,经常对我们嘘寒问暖”。对待入门的同学如此,对待未入门的同学也是如此:有一年,一位同学因为家庭原因心理出现焦虑失眠等问题,师生双选之际更加焦虑,精神紧张,存在学习困难的隐患。知情的同学好心提醒老师,周云倩却毅然把她收入门下。三年里倾尽心力,时时疏导,给这位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偏爱,该生得以顺利毕业。有位学生家境清寒,入院时无力承担治病费用。周云倩得知后,帮她支付医疗费,叮嘱她不要担心学业,一定可以调养康复。多年后,这位同学还与周老师密切联系,自称是老师的“小棉袄”。

在她的耳濡目染下,有学生选择进入高校,成为所在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亲身感受昔日老师口中的“教师职业的魅力”;有学生一举斩获中国新闻奖,成为新闻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有进入央企、国企,短短几年时间即成为单位中坚骨干……

为人:活出生命力度和密度

2014年,周云倩开始担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在这期间,她亲身参与并全力投入2017年新闻传播学博士点申报,学位点获批成功。2023年,新闻传播学再又获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十年间,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快速成长,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与快速发展相对应的就是,学院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硕士、博士学位点的申报、发展和评估,学位点的规划与建设,科研发展,等等。

“周老师活出的生命力度与密度让我望尘莫及”,广电系一位女老师感叹道。“真挺心疼她,做每件事都不容易。管理工作、科研工作、指导研究生工作、教学工作,哪一件工作都不轻松,但周老师都能轻松应对,更重要的是她总是身先士卒,冲在第一线。无论工作到多晚,第二天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她总是神采奕奕。”因长期加班加点,久看电脑,她的眼睛出现问题,其时正值学位点年度评估的紧要关头,医生再三建议,才动了手术。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她将材料打印成纸质稿,依然坚持完成工作。

多次参与教育部评估工作的一位学院老师说,“工作中,你总深刻地感受到她对工作的严谨负责,工作安排言简意赅、井井有条。当一次次顺利完成各类评估和验收工作时,你感受到就不仅仅是工作态度了,而是工作能力”。不仅如此,周云倩还经常帮助年轻老师,毫不吝啬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一次一位博士青年教师私下问周老师,你为何能如此严谨细致,周老师用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回答道:“当你打一个盹时,生活给你的可能是地动山摇”。

每当谈及人生之时,学生们问周老师为什么待我们如此之好。周云倩的回答很有哲理性:“当你看到了别人眼中的你,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很多行为和习惯虽出于本能,不过当某一天你突然回头时,发现学生们都在盯着你、模仿你的时候,你便更能体味到教师的含义了。”

现今,周云倩已履职新岗,为全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做好服务工作。岗位虽变,但她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未变,为学、为师、为人之道未变。研究生们依旧能享受周氏幽默,依旧能在很晚的时候与老师线上讨论,依旧开着组会,享受着学术沙龙的头脑风暴。

编    辑:万庆莲

责任编辑:涂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