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明天早上我想喝碗汤,再加个包子或者花卷都可以。”2月4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隔离病发ICU的住院病人林力(化名)正在向他的管床护士杨海龙点餐。这是他住进病房的第13天,今天他感觉自己状态好多了,胃口也不错。
1月22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列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江西省省级定点医院,并把试运营中的象湖院区用于收治患者。比病情严重更可怕的是信心缺失
林力是在1月23日确诊并送来象湖院区的感染患者,因为情况较为危重,他被安排在了隔离病房ICU。“患者刚送来时,比他病情更令人堪忧的是他的精神状态。”重症医学科科主任钱克俭介绍,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中一个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患者很容易有濒死感,再加上对新型疾病的恐惧,绝望和放弃的情绪时刻笼罩着他们。林力也是其中之一,他不喜欢说话,也不配合治疗,总觉得自己得了这个病即将“命不久矣”。为此,隔离病房ICU的医护人员花了不少力气来做他的思想工作。
“我们除了要护理病人的疾病,很多时候还要对他们的日常生理及心理进行护理。”护士长江榕说,患者存在身体上的不适,又没有家人陪护照顾,甚至为了避免感染,连手机都没有,他们存在恐惧心理很正常。所以江榕对她的护理团队反复交代,对患者的心理抚慰很重要,要抽空陪患者聊聊天、拉拉家常,给他们加油打气,为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虽然我们在病房很忙,但是病人非常依赖我们,我们也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90后的护士杨海龙是个心思细腻的男生,他的一个病人以前有过抑郁病史,面对治疗总是不配合且灰心丧气。杨海龙在自己的日志里写道“厚厚的双层外科手套有些冰冷,我不知道手心的温度能不能传递给他(患者),只是想让他知道,全国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都在拼尽全力,只为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我们在努力,你们也要加油!”而医院也关注到了这些情况,专门抽调心身医学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组成心理干预组,深入各个病房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随着治疗的深入和病情的好转,林力不再像之前那样沉默寡言了,他精神好转、胃口大开,对治疗也积极配合。甚至在隔离病房的工作手机里,他和护士们一起录制了一段大喊“加油、加油”的视频给家人。
比疫情蔓延更迅速的是各方支援。医护人员把家扎在了象湖,各种后方支援也源源不断向这里涌来。
从大年初三就在象湖院区的江明金是药学部的一名博士,也是医院精准扶贫的驻村干部,他和同事每天推着小推车在象湖院区来回运送包括医患餐食在内的各种物资,成为为临床一线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的一员。像他这样,加入后勤服务的医院志愿者有76人。他们虽然不在一线直接服务患者,但却不可或缺。
为确保象湖院区医务人员上下班交通、食宿等问题,医院紧急调配人力、物资,改造值班房、安排班车、协调宿舍,虽然是过年期间但所有工作人员随叫随到。
春寒料峭,夜里常常只有7-8度,医院紧急采购长款羽绒服和贴身薄羽绒,并逐一配送到奋战在一线的每位医护人员手中,只为增添一份温暖。
投入抗“疫”一线,家里存在困难怎么办?医院通过电话慰问象湖一线医护家属,当得知一位职工孩子才5个月大且只有丈夫一人带孩子时,便按照需要提供“送菜上门”等服务。
受疫情影响,大众担心,纷纷涌来医院问诊,发热门诊压力大怎么办?医院开通免费网络咨询平台,医护人员纷纷加入,既为问诊人群提供专业建议,也帮发热门诊减轻部分压力。
不仅如此,这些日子,有自发捐款的普通市民、有捐赠水果的个体商户、有送来电暖气的爱心企业、有不远万里寄来防护用品的陌生人……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应战“疫情”这个大家共同的敌人。
此时此刻,全院一盘棋,全省一条心,全国一家亲,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早日战胜疫情。
2月4日立春,微博的热搜是“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2月5日的南昌,阳光晴好,温暖如春。在最前线的医疗阵地,这里,满是斗志昂扬。
编 辑:戴 琳
责任编辑:马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