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门户系统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VPN 邮箱 图书馆 EN

南大新闻

首页 / 南大新闻 / 正文

【战疫情】愿得此身长报国,白衣当甲向鄂行

作者:第一附属医院时间:2020-03-06
摄影 第一附属医院 单位 第一附属医院
  

本网讯(第一附属医院)“等疫情结束回到南昌,我希望能尽快投入工作,那里还有患者在等我回来。”淦鑫是南昌大学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支委、医疗二组组长,这是他在支援武汉的第17天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情为患者所系,术为患者所用,这位江西最早的“逆行者”一步一个脚印,为患者走出一条“生路”。

6:00-7:00

目的地:隔离病房,出发!

清晨6点,武汉的天空还未见光亮,淦鑫已经整理完装束,走出房间,准备前往武汉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值班,他的值班时间是这一天的7点到13点。后勤组已经提前将每人的值班用品打包放好,开往医院的专车已经在楼下等着值班医生。

“淦主任早,今天也是我们一起值班呀。”同组的医生笑着和他打招呼,同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科室,平时交集不多的人因为一次疫情在武汉变得熟识。驻地离医院不远,留给他们的寒暄时间并不多,从下车踏入医院的一刻起,他们的战疫正式打响。

病区分为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三个区域加起来路程并不长,但走完却要花上近1小时的时间。南大一附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执行严格的院感控制,每一名医护人员在穿脱防护服时都需要专人在旁监督检查,成人尿不湿、特制里衣、手术衣、防护服,层层包裹之下,连身形都很难辨别,同事帮忙用记号笔写上名字和科室,全部完工后还要接受专门的检查。厚厚的连体防护服穿脱不易,穿上了也让人行动不便,时间长了更是容易缺氧,但这让人难受的装备是每名医护人员最重要的“防火墙”。

“刚刚来的时候比较艰难,很多人以前没穿过这么厚的防护服,心理压力都比较大,过了这么久,大家也适应了一些,就好多了。”穿上全套防护装备,说话变得瓮声瓮气,趁着护目镜还没凝结出水雾,淦鑫赶紧进入病房专用电梯,前往污染区准备查房。

7:00-16:00

前线战士,随时准备着!

武汉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以收治重症患者为主,病区内还有两例危重症患者,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患者的实时状态、病情变化是医生们查房的重点,淦鑫在密切关注这些重点的同时,也会和患者聊聊家常,了解他们的主观感受。

出于院感控制等角度考虑,隔离病房的交接班通常不面对面交接,而是通过手写交接班内容、微信联系等方式灵活处理,交接班内容繁杂,要关注患者病情、本班变化、医疗处理及处理效果等注意事项,而值班更是要保持随时冲上去抢救的状态。

“淦主任,新收治一个急诊转运的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已经下了病危通知!”重症病区随时会遇上紧急情况,值班医生便是抢救第一人,值班小组迅速行动起来。“患者刚来时,呕血不止,虽患有高血压但当时血压却偏低,并有糖尿病等合并症,两肺毛玻璃改变。”淦鑫回忆起那次抢救,依然印象深刻。值班小组迅速采取给氧、快速补液、抑酸、止血等一系列措施,尽快帮助患者稳定情况,3-4个小时后,呕血得以控制,病情得到改变。

而治愈患者的“心病”也是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部分,给予患者更多战胜病痛的信心,是医疗救治之外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的手段。和患者交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尽量满足患者一些小心愿,针对患者诉求给予更好的照顾,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淦鑫曾在严格的隔离控制标准内,为一对身处不同病房的夫妻安排过简单的见面,一解牵挂之苦。

病房情况稳定时,淦鑫会回到办公室研究病历,撰写小结。面对新冠肺炎,淦鑫更希望能够主动出击,尽早治愈,减少患者病痛。

到了交班时,事无巨细的交接班内容和病区内其他事务往往能使规定的6小时值班拖到9小时,同事印象里的淦鑫是个“不太能聊”的人,但到了交接班时,他总是想多交待些,再详细些,医生了解得越多,患者越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比起穿好防护服进入污染区,出来的过程更加严谨繁琐。最外的一层防护服要在污染区脱,随后进入缓冲区,脱掉中层,每剥离一层防护装置,都要重新消毒一次,最后在专用的清洁区域把眼睛、鼻孔、口腔、耳朵乃至全身彻底清洁,以免将污染区的病毒带出。同组医生动作有快有慢,但同伴们从来不催促,而是安慰“慢慢来,仔细清洁,我们等你”,一起来,一起回。

18:00-凌晨

抗“疫”的脚步永不停歇

每天下午18点,是南昌大学一附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视频会议固定的开始时间,严格遵守院感规定,下班后待在单人房间里,微信群视频是最好的沟通手段。先是医疗小组会议,淦鑫作为医疗二组组长,他需要主持会议,和组员一起讨论二组负责患者的病情,特别是比较重或者病情出现变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每个医疗小组都配备有多学科背景的医生,这使得他们在开会时往往能够集思广益,全面考虑患者的情况和医疗救治需求。到了晚上20点,淦鑫还要接着开医疗队组长会,汇报本组情况、暴露史、讨论疑难病例,以及科研进展情况。

等一连串的会议结束,时钟已经悄然走向凌晨,“疫”时异客,夜静思乡,淦鑫会想起长江对岸的家人。妻子对他说,家人都很担心他,母亲一直牵挂他的防护工作做得仔不仔细,高血压似乎又犯了,这几天有些胸闷。淦鑫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安慰家人,每天去病区都有专门的感控医生负责防止交叉感染,同事之间也在互相监督,一定会注意安全,家人一定要放宽心思,照顾好自己。

尽管面临危险、家中牵挂,淦鑫仍然不悔赶赴前线的决定。“国家有难,我们必须出征。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一名党员,这次我更有责任冲在一线,越早越好,控制住疫情。”愿得此身长报国,白衣当甲向鄂行,背对家乡,勇敢逆行便是淦鑫的家国情怀。



编    辑:李欣蕾

责任编辑:明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