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编者按:10月20日,《科技日报》纸质版第七版刊登题为《量子点微球试纸快速检测食品农药残留》的文章,报道我校食品学院“春华秋实”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坚,成功研发量子点荧光微球试纸,实现了食品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详情如下:
一张试纸,5到10分钟,即可让辣椒的农药残留“无处遁形”……记者近日在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内看到,这项高效的检测技术正将过去繁琐的食品安全分析流程化繁为简。如今,该技术已走出实验室,悄然应用于江西及全国多地的农贸市场与商超,改变着我国基层食品安全防控模式。这背后,是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春华秋实”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团队多年的技术攻坚。他们成功将实验室中精密的检测仪器“浓缩”为一张轻薄的试纸,实现了食品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南昌大学食品学院研究员熊勇华说,早在2002年,面对国内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几乎空白的局面,团队毅然选择迎难而上,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商品化“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胶体金试纸条。
“试纸条就像一把利剑,直指当时‘瘦肉精’泛滥问题。”熊勇华说,胶体金试纸条操作简便、成本低,为我国食品安全快检体系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的不断提高,传统胶体金试纸条的局限逐渐凸显。“灵敏度跟不上,导致有些微量污染物难以检出;依赖人眼判读颜色,主观性强,而且无法定量。”熊勇华坦言,“国家期待的是更加精准、可靠、透明的检测技术,让老百姓买得明白、吃得放心。”
技术的瓶颈,恰恰是突破的起点。
2012年,团队将目光投向当时在国内尚属前沿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技术。量子点荧光微球对检测的灵敏度有什么影响?怎么实现定量检测?背后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什么?在产业应用中如何保证检测的准确性……确定研究方向后,一系列难题又摆在团队面前。历经十年攻关,上述难题被团队成功破解。
什么是量子点荧光微球?“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荧光球’。”南昌大学食品学院研究员黄小林解释道,“它将成千上万个量子点包裹在一起,发光强度远超传统材料,使检测灵敏度整体提升3至10倍。”在它的帮助下,以往难以捕捉的有害物质,如今无所遁形。
不仅如此,该技术更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量子点发出的光子信号抗干扰能力强,即便在复杂食品基质中也能精准定量。这一突破使食品安全监管从“被动检测”转向“主动防控”。
新技术大幅简化了处理流程。这让农贸市场、商超得以随时随地开展专业级检测,“快检”真正快了起来。
目前,团队已成功研制出覆盖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和违禁添加物四大系列共100余种检测产品,基本涵盖食用农产品中的各类高风险项目,为我国食品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防线。
“我们的产品年供应量已达50万条,覆盖了江西省90%以上的市场监管需求。”该公司董事长刘文娟说。2020年,团队与江西维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战略合作,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双方再度深化合作,共同成立江西维邦同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核心专利技术的全面转化,构建起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
如今,该成果已通过南京市、深圳市、宁波市等地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的验证,并逐步开展试点应用。同时,食品安全检测协同创新中心也于浙江省绍兴市正式落地。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stdaily.com/statics/technology-site/index.html#/home?isDetail=1¤tNewsId=e1b31dd3fd904252ad596eb6fe1c9c7d¤tVersionName=%E7%AC%AC07%E7%89%88%EF%BC%9A%E6%88%90+%E6%9E%9C¤tVersion=7&timeValue=2025-10-20
审校:许航、涂金凤、朱文芳、陈小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