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时间流转回2008年春节前夕,寒潮猎猎裹挟了半个中国,公路堵塞、供电中断,成批回家的旅人被滞留在皑皑冰雪中。
男孩说,那是他记忆中江西最大的一场“雪灾”。男孩的父母是一家小饭馆的经营人,小饭馆就屹立在江西省和浙江省交界的国道线上。漫天白雪中,这家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的小饭馆成了无数旅人回家路上的一个栖息地。
暮色中,一辆三轮车载着全家人一起从远处驶来,由于冻僵了手按不动刹车,径直冲进了饭馆旁的田野里。
男孩的父母和其他旅人见状纷纷赶去帮扶,父母的热心肠和陌生旅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让小饭馆的冬天充满了“热气儿”,那是男孩心中最深刻的记忆,也在悄无声息中种下一粒“互助奉献”的种子。
后来,男孩长大了,24岁的他远赴云南支教,连续6年投身在无偿献血服务事业中,先后献血7次。3月9日,经过五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他将延续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这个男孩,叫林浩雄,是南昌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汩汩鲜血,219毫升救命甘霖
3月3日傍晚6时,林浩雄接到一通生命来电。红十字会告诉他,之前配型成功的那位白血病患者突发危急情况,已转入无菌病房,生命垂危。红十字会再次询问林浩雄,是否愿意前往昆明尽快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8年高考前夕,他赶巧路过一辆献血车,“去献个血吧,多酷啊!”抱着这样的想法他走进献血车,可因为是高三的学生,护士担心他压力太大而拒绝。献血被拒绝之后,一旁的红十字会志愿者向他介绍了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这一项目,初步了解之后,他在“入库志愿者同意书”上慎重地签下了字。
签字只是第一步,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不足十万分之一,每一次配型成功,都是一次生命的奇迹,都将给一个被病魔笼罩的家庭,带去光亮。
采样入库之后,林浩雄便一直等待着这通生命来电。去年4月,林浩雄第一次接到了初配成功的电话:“终于有一个机会能让我去帮助别人了!”父母虽一开始有所责备,心疼儿子的身体,但向医生咨询了解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人体没有损害之后,也还是选择支持儿子的善举。那通电话之后,林浩雄便做好了充分准备。
但世事难料,捐献造血干细胞谈何容易,环环相扣中也充满许多不确定性,4月那次的捐献并没有后续。意外的是,去年10月,林浩雄再次接到初配成功的来电,经过上半年的铺垫,他坚定赴约。
10月高分辨配型合格,12月第一次体检合格,2月第二次体检也显示合格。3月3日傍晚接到电话后,林浩雄迅速整理好行李,定好当晚飞昆明的机票,4号凌晨就落地昆明。4号当天,医院给他安排了心电图等各项身体检查,5号开始向体内注射动员剂,号召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加班加点”,分离出更多一些的造血干细胞,并释放到血液中。每天打两针,早上两剂,晚上一剂,到9号上午,林浩雄一共打了8针13剂,每打一针,都可能伴随着身体的酸痛和轻微的头晕脑胀。
9号上午8:40,林浩雄终于上机,护士劝他睡一觉,他却战战兢兢不敢眯眼,不是害怕,而是担心睡着的自己会乱动而影响采集。五个小时之后,林浩雄成功采集出219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他坦言:“说不紧张不害怕是假的,但一想到有一个陌生人正躺在病床上等着自己去救,也只有自己能救,这些都不算什么。”
红十字会送上远方患者送来的感谢信,信上除了表达感恩之外,还写到:我全家定当以您为榜样,好好工作,回报社会,尽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爱心传递爱,让爱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琅琅书声,村野星空澄澈如镜
捐献结束第二天下午,林浩雄便坐车回到了保山,作为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小平田明德小学的一位支教老师,他需要尽快回到工作岗位。
作为南昌大学龚全珍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林浩雄于2022年7月底抵达云南保山开启支教之路,谈及为什么选择来到云南,他说:“既然做了支教,就想着往西部跑,那里的教育资源更匮乏,可能会更需要我。”
在小平田明德小学,林浩雄主要负责上一年级的科学信息技术和体育课程,学生活泼得很,课余时间总爱和林浩雄追赶打闹,孩子们的天真淳朴也滋润着他的心。
当然,也有一些让他这个新手老师哭笑不得的时刻。曾经有一次,班上五个学生翘了他的课,公然“挑衅”林老师。午饭时间也不见踪影,他着急地到处去找,“猫和老鼠”大战一触即发。终于在一个空教室逮住这几只淘气的“小老鼠”,但门被反锁着——“小老鼠”们还在严防死守。好一顿协商之后,终于开了门,门一开,只看见四人,而带头的孩子早已翻墙逃窜。如今回忆起那段“猫捉老鼠”的经历,林浩雄依然忍不住笑出了声,那也成了他平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纵然在远赴云南之前,林浩雄接受了南昌大学组织的较为充分的培训,但到了保山之后,他还是感受到了支教之难。
近1300个学生,加上支教团才50个老师,教师资源远远不足。上学期因为教师不足,他还代过两周四年级的班主任,除了备课和睡觉,几乎都和学生待在一起,这也让他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他坦言,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都比较复杂,乖巧又爱学习的学生很少,更多的是家庭教育比较缺失的孩子。留守儿童的眼里总是难掩孤独,也有家长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他们觉得“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直接跟我去种芒果赚钱”,甚至还有需要校长去家里把孩子‘请’回来的情况。
在小平田明德小学,还有百来个“特殊”的学生。他们在上学之前,在神秘的高黎贡山原始部落生活,对于现代社会的种种规矩都很不习惯。下山移民之后,他们大多保留着自己的土著语言,对普通话、汉语的接受和使用程度很低,更别提去熟悉学校教授的编程、WPS运用了。
面对保山当地的教育现状,林浩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去学生家里家访也成为他的近期计划之一。就他自身而言,他也是一个乡村小镇走出来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同样匮乏、教育同样不受重视。
如今,他又重新回到这样的处境,只不过从学生的身份切换成了老师,他说:“说实在的,我来这儿支教也不过短短一年,我的力量太过微薄,但我希望除了知识,我还能带给他们更广阔的视野,至少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走出大山,他们有更多人生选择,而不仅仅是留在镇上种芒果。”
内心如炬,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一粒叫做“奉献”的种子在2008年那场大雪中埋下,不惧炙烤、不畏严寒,十五年过去,种子在温暖的初春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这些年间,林浩雄一直坚守着“帮助他人,奉献自己”的初心,从18岁首次献血被拒绝,到24岁成为云南省第324例捐献志愿者,捐赠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林浩雄已经在无偿献血事业中,坚守了六年。六年来,他先后献血7次,2300毫升全血+2治疗量血小板,接近一个成年男性正常血量的五分之三。
大学期间,林浩雄长期跟随献血车,进行了长达3年、时长超400小时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从18岁最初“单纯觉得献血很酷”到后来成为志愿者四处宣扬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这期间有坚持,更有成长与蜕变。
林浩雄表示,等星期一上课了,会找个机会和学生们分享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这一段经历。初中时的数学老师曾告诉他:“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育人’,教书的意义不在于学生考出了多高的分数,而在于教出了怎样的学生。”他希望借此机会能和学生们普及无偿献血的意义,同时也希望能够将互帮互助的奉献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流浪地球2》是林浩雄一直想带学生们一起看的电影,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根愈合的大腿骨,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意味着他受伤以后,有人为他处理伤口,有人为他提供水和食物,有人保护他不受野兽的攻击。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
而这一刻,林浩雄本人,正用自身的力量延续着奉献之火。
编 辑:涂金凤
责任编辑:许 航